2025 年 8 月港股市场的高股息策略面临结构性调整,能源与银行板块的股息率虽普遍高于 5%,但部分标的的高股息本质是「估值陷阱」与「盈利不可持续」的双重映射。以中国石油(00857.HK)为例,其 7.2% 的股息率看似诱人,但 8 月 1 日主力资金净卖出 1.41 亿元,8 月 6 日机构持仓数据显示外资持股比例环比下降 0.8 个百分点至 6.7%,反映出市场对其长期分红能力的担忧。
核心矛盾点:
-
股息率计算的隐蔽性:中国石油的高股息率部分源于股价下跌(2025 年以来港股股价累计下跌 12%),而非盈利增长。其 2025 年一季度净利润仅增长 2.27% 至 468 亿元,若剔除一次性收益,实际经营性利润同比下滑 3.5%。
-
行业周期的不可逆转性:全球能源转型加速下,中国石油的炼化业务面临新能源替代压力。交通运输部 2025 年半年工作会议明确提出「新能源物流车渗透率提升至 35%」,直接冲击柴油需求,而中国石油炼化业务收入占比达 48%,转型滞后风险凸显。
-
分红政策的可持续性:尽管中国石油近三年分红率稳定在 50% 左右,但其 2025 年一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同比减少 15% 至 1394 亿元,叠加 1.077 万亿元的负债规模,现金流对分红的覆盖倍数已降至 1.2 倍,接近警戒线。
1. 中国石油的困境缩影
-
盈利结构单一:原油价格波动直接决定利润弹性。2025 年上半年布伦特原油均价同比下跌 8% 至 78 美元 / 桶,导致中国石油上游板块利润缩水 18%。更严峻的是,其海外油气资产占比达 32%,地缘政治风险(如中东局势)进一步放大盈利不确定性。
-
转型投入挤压现金流:为应对能源转型,中国石油 2025 年计划投入 200 亿元用于 CCUS(碳捕获)项目,但该业务尚处亏损阶段,短期内难以贡献利润。机构测算,若 2030 年前未能实现新能源业务收入占比超 20%,其估值中枢将进一步下移 10%-15%。
2. 行业对比的残酷现实
与中国神华(01088.HK)相比,中国石油的高股息陷阱更为明显:
1. 香港本地银行的系统性风险
恒生银行(00011.HK)的案例揭示了高股息银行股的脆弱性:
-
不良贷款率攀升:受香港商业地产低迷影响,恒生银行房地产相关不良贷款率从 2024 年末的 15% 飙升至 20%,总减值贷款达 550 亿港元,被迫计提 48.6 亿港元拨备,直接导致上半年净利润暴跌 30% 至 68.8 亿港元。
-
息差压力加剧:香港银行同业拆息(HIBOR)持续低位运行,恒生银行净息差(NIM)同比收窄 30 个基点至 1.99%,传统存贷利差盈利模式难以为继。尽管其通过财富管理业务(收入增长 43%)对冲风险,但该业务与市场波动强相关,可持续性存疑。
2. 中资银行的结构性分化
-
资产质量分化:建设银行(00939.HK)等中资银行受益于内地经济复苏,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 12% 至 1580 亿元,不良贷款率稳定在 1.42%;而部分中小银行因地方债务风险,不良率突破 2%。
-
政策风险的双向性: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(9 月降息概率升至 87%),虽缓解银行负债成本,但也可能压缩净息差空间。中泰证券测算,若 2025 年美联储降息 50 个基点,港股银行板块整体净利润将下降 4.5%。
1. 高股息标的筛选的「四维度模型」
-
现金流覆盖倍数:优先选择经营活动现金流 / 分红≥1.5 倍的标的,如中国神华(2.1 倍)、中国移动(00941.HK,1.8 倍)。
-
行业景气度:规避产能过剩行业(如炼化、传统钢铁),聚焦政策支持领域(如煤炭保供、新能源基建)。
-
外资持股变化:通过「北向资金监测」工具,实时跟踪外资持仓变动。例如,中国神华 8 月外资持股比例环比上升 0.3 个百分点至 8.2%,显示机构认可度提升。
-
股息率与盈利增速匹配度:股息率应与净利润增速正向关联。中国石油的股息率(7.2%)远超其 2.27% 的净利润增速,而中国移动股息率 6.11% 与净利润增速 8% 更具可持续性。
2. 替代配置方案
-
高股息 ETF 工具:港股通央企红利 ETF(513920)持仓集中度高(前十大权重股占比 68%),平均股息率达 6.5%,且成分股现金流覆盖倍数中位数 1.6 倍,显著优于中国石油。
-
跨境套利策略:通过汇丰香港「外汇定投」功能对冲汇率风险,配置恒生科技 ETF(513130)与高股息股组合,实现「成长 + 防御」的均衡配置。例如,配置 60% 恒生科技 ETF+40% 港股通央企红利 ETF,年化波动率可控制在 12% 以内。
-
外汇管理的合规性
-
融资杠杆的警戒线
-
政策动态跟踪
2025 年 8 月港股的高股息策略已进入「真伪甄别」阶段。中国石油等传统能源股的高股息本质是行业衰退期的「回光返照」,而银行股的高股息则隐含资产质量恶化的风险。投资者需穿透股息率的表象,优先选择现金流充沛、行业景气度上行的标的(如中国神华、建设银行),并借助买港股网的工具化内容降低操作风险。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与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,高股息策略的「防御属性」正在减弱,结构性机会将更多来自科技成长与消费复苏板块。
原创文章,作者:港股开户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maiganggu.com/analysis/225.html